如今,“凱叔講故事”APP已累計播出9000多個故事,累計產出近7000節親子及兒童教育課程,僅自有APP的總播放量就達到40億次以上,用戶平均日收聽時長達50分鐘。人民網文娛部專訪“凱叔”王凱,跟網友一起了解“凱叔講故事”背后的故事。
“凱叔講故事”創始人兼CEO王凱做客人民網。人民網 于凱 攝
就它了!這輩子就干這個
令人有些意外的是,“凱叔”與“故事”結緣,竟源自小時候一段不美好的經歷。
“大概因為我小時候比較淘,幼兒園老師經常打我??捎幸惶炖蠋熅尤粵]打我,原因是那天我給小伙伴兒們講故事的時候,大家都很認真地聽我講,課堂秩序特別好。老師一看課堂秩序這么好,就坐到一邊織毛衣去了。”王凱笑著說。
正是那天的“反常”,給年幼的王凱帶來了極大的鼓舞與自信。用他自己的話來說,“突然有一天,我居然能代替老師‘上課’了,這是一種多大的尊重”。這種“被看見、被尊重”的感覺一下子被激發出來,變成了王凱小時候的信心支柱,也在他心中埋下了“講故事”的種子。
王凱接受人民網文娛部專訪。人民網 于凱 攝
當從央視辭職后,王凱有了更多的時間陪孩子。女兒每天都要纏著他講故事,哪怕不在家也要將故事錄好發給女兒。偶然一次,王凱將錄好的故事分享到幼兒園的班級群,不成想竟然收獲了一批“小用戶”,孩子們還親切地稱他為“凱叔”。
慢慢地,“小用戶”越來越多,需求也越來越多。為了方便孩子們聽故事,王凱注冊了微信公眾號“凱叔講故事”,專門發他講故事的音視頻。“我發現孩子們好像真的在意我、喜歡我,于是我更想把這件事情做好了。再后來,某一個時刻,我突然產生了一股沖勁兒——就它了!這輩子就干這個。”
說干就干,可給自家孩子講故事和給別人家孩子講故事不一樣,給一個孩子講故事和給一大群孩子講故事也不一樣。受眾多了,而且彼此之間可能是完全陌生的,如何讓所有孩子都能比較容易地接受,成為王凱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難題。
《凱叔·西游記》宣傳圖
起初,王凱給孩子們講《西游記》里的故事,這也是他本人最早接觸到的傳統文化書籍之一。王凱希望,《西游記》能作為“最淺顯易懂的知識階梯”,讓三、四歲的孩子聽起來也沒有障礙。創作早期團隊人少,改編皆是王凱一人完成,他用了三年才創作出《凱叔·西游記》,光文案就寫了70萬字。然而事實證明,講故事只有文案不行,畢竟講故事終歸要看“實操”。
“一開始,我將頭3000字講給女兒聽,結果不斷地被她打斷,問我這個是什么意思,那個是什么意思——講到水簾洞的時候,還問我什么是瀑布,那你還怎么講?”沮喪之余,王凱意識到,自己是在拿成年人的常識去碰撞孩子“第一次認知”,于是他將女兒的問題都寫成答案揉在故事里,修改后,再拿著文案到幼兒園講給別的孩子。
“一遍一遍改,一遍一遍跑,期間不記得反復了多少次,直到有一天孩子們在聽的過程中不再發問,我就知道這故事,成了。”王凱說。
不斷交互,才能與孩子們同頻共振
“故事不能光聽懂就完了,還要讓孩子與故事產生共鳴,讓孩子在故事中有所收獲。什么時候加成語,什么時候加古詩,成語和古詩該以怎樣的比例、密度出現,這些都是學問。”在王凱看來,給孩子講故事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。
“你需要不斷地與孩子交互,才能與他們同頻共振。”王凱在總結經驗時說,起初,他在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需要不斷地和孩子溝通、留心觀察孩子們的狀態:是不是真提出了問題?是不是全神貫注跟著故事情節走?即便不能自己到現場,王凱也會讓團隊將孩子們聽故事的視頻錄下來,通過看錄像捕捉孩子們的狀態。如今,王凱已能在創作前就用孩子的視角審視自己的作品,這樣創作,自然會事半功倍。
王凱并不滿足于讓孩子們聽懂故事。在去年上線的《凱叔·詩詞來了》中,為了讓孩子們捕捉到詩人的真實感受,王凱團隊將150首詩詞改編成150部戲劇,讓孩子們對詩詞的意境有更直觀的認知和體悟。為了便于孩子們背誦,他又將這150首詩改編成150首歌,每一首歌都根據詩詞的意境作曲,讓孩子們唱著歌,就能把詩詞背下來。
《凱叔·詩詞來了》宣傳圖
“孩子們雖然能懂詩、會背詩,卻還不知道詩詞背后的知識。”王凱以李白的《贈汪倫》為例,說:“忽聞岸上踏歌聲,什么叫踏歌?古時候踏歌到底是什么樣的?李白在舟中舉起這杯酒,酒杯又該如何描述?這些都是知識。”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吸收、消化這些知識,這150首詩詞又“進化”成了150場知識脫口秀,以孩子們視角來講述詩詞中的歷史故事和文化知識。
一步一步精進,一步一步深入。從最初的聽懂、讀懂,到讓孩子們“唱詩”背誦,再到學到詩詞中蘊含的知識,并進行效果驗證,“凱叔”和孩子們同頻共振、一同成長。“一首詩可以當作一級階梯,要讓孩子們站在上面看得到更遠的地方。”王凱說。
“窗戶少,我們就做這樣的開窗人”
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,每一個孩子對故事的理解程度不盡相同,這在王凱看來,并不影響孩子們聽故事的效果。
《凱叔·三國演義》宣傳圖
“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讓此時的孩子理解你想表達的所有東西呢?未必。我們播下種子,靜待花開就好了。”王凱說,他習慣將自己比作園丁或者播種人,希望能將這些故事的種子種進孩子們心里,如果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孩子們遇到一些狀況,能想起當時聽到的故事,能從中獲得一點治愈,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。
在他看來,那些經典故事、民間藝術和通俗文學就像是一扇一扇的窗,每一扇窗他都想拉開,都想探頭往里面看一看,想到窗后面的花園中徜徉。“窗戶背后,我們已經搭建起了一個小花園;在這個小花園背后,還有整個人類文明搭建起來的更大的花園?,F在,花園是足夠大了,但窗戶少,那我們就做這樣的開窗人。至于孩子們最后想進到哪里、能走到哪里,他們自己說了算。”王凱說。
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。從小就受傳統文化熏陶的王凱有著樸素的博愛觀念。近年來,“凱叔”攜手多個慈善組織積極投身公益活動,讓留守兒童、鄉村兒童也能免費享受優質的兒童教育內容,把“窗戶”開到了許多偏遠的山區。
王凱在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與當地兒童互動
“凱叔講故事”曾攜手中國扶貧基金會童伴媽媽計劃,為四川、貴州、江西三省鄉村兒童送去優質兒童教育內容;攜手愛佑慈善基金會為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70個項目點兒童之家及100個重點關注的困境兒童家庭送去相關音視頻內容;攜手興邦公益基金會,關愛山村地區兒童成長和鄉村教育發展,助力山村幼兒園,捐贈的音頻輻射到50-300所山村幼兒園……
談及“凱叔”接下來的發展計劃,王凱表示,除了一以貫之地深耕傳統文化之外,還將按照孩子的成長曲線,根據孩子的學習力、表達力、審美力、思辨力等眾多維度進行知識和產品的拓展。“以中國自己的文化為核心內容,同時囊括外國文化以及中西方文明結合的東西,把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得更好。我們希望給孩子的,是更大的世界。”王凱說。